29/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默克爾縱然獲勝 總理路恐更崎嶇

德國聯邦議會選舉塵埃落定,默克爾除了成功連任總理,更一償所願帶領基督教民主聯盟與自由民主黨組建中間偏右聯合政府,結束過去四年聯盟黨與左派社會民主黨「同床異夢」的聯合執政處境。但弔詭的是,基民盟與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的得票率比上屆選舉更低,基民盟的表現更為過去六十年來最差。基民盟持續走下坡,給默克爾未來執政道路蒙上陰影。

今屆選舉的投票率創二戰結束後新低,默克爾與領導社民黨的外長施泰因邁爾「點到即止」的電視辯論,反映基民盟與社民黨擔心硬碰硬造成兩敗俱傷,但此一自保策略反令選民更加無所適從。

激進改革難免 「母親」形象難保

中間偏左的德國《南德意志報》認為,基民盟一直因社民黨積弱受益,很多時從中支取力量,下野的社民黨影響力大不如前,同樣作為主流政黨的基民盟亦無法獨善其身。不少評論傾向相信,基民盟和基社盟影響力逐步下降,保守派必須採取行動恢復強勢,但過程可能令默克爾失去國家「母親」形象,因她不得不推行激進經濟改革,令德國政壇更為兩極化。德國《明鏡周刊》一篇報道的標題為「默克爾會否從『母親』突變為『鐵娘子』?」,可謂一針見血。

英國《泰晤士報》指,默克爾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但很大程度上歸咎於同期的美國總統布殊和英國首相貝理雅不消一會就淪為跛腳鴨,又或失去政治活力。同樣道理,基民盟失去社民黨這更為不濟的執政盟友充當陪襯品,默克爾的真正挑戰似乎在第二任期。

基民盟與自由民主黨並非首次聯手組閣,不難建立互信基礎,但隨着社民黨下野以及綠黨和左派黨進一步壯大,執政勢力與反對派的角力可能比以往更激烈。默克爾憑一人之力帶領基民盟勝選,在選民心目中地位超然,但她亦被指太過「個人主義」。舉例,教宗本篤十六世接納「否定納粹大屠殺存在」的英籍大主教威廉森重返教會,本身是新教徒的默克爾罕有地公開批評教廷的決定。有評論認為,默克爾似乎不曉得基民盟本質上仍是個天主教政黨,有關言論恐怕增加黨內天主教勢力的離心。

對沐浴在勝選光芒中的默克爾來說,真正的考驗恐怕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