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內地調整漢字遭批瞎折騰

【本報訊】教育部日前公布歷時八年研製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建議調整四十四個常用漢字的字形,但所謂調整大多只是「橫」變「提」、「點」變「捺」小修改。事件引起廣泛爭議,逾九成網民反對,批評是「瞎折騰」。出版商和媒體紛批評,需付巨大經濟和社會成本應付小修改。

《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建議對四十四個簡體漢字進行整形,不少是常用字,如琴、唇、親、雜、殺等。所謂修改只是筆畫上略有變化,例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後一筆由「橫」變為「提」;親、雜、殺等字底下的「豎鈎」改為「豎」,另還恢復了五十一個異體字。

小修小改被斥無聊之舉

外界普遍認為改不如不改,有教師擔心學生對新舊寫法會感到混亂;有學者則指,修改教科書、公司名稱、身份證、戶口、電腦輸入法等,所需要時間和金錢絕對是天文數字,當局應慎重而行。媒體更批評,這次是教育部所謂專家、教授的無聊之舉,要把「研究成果」變成「政績」。

面對外界非議聲浪,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司司長李宇明解釋,修改字形是為了取得與宋體字筆形變異的一致,主要針對印刷規範,不會對市民日常生活產生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