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水歌醉龍列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報訊】廣東中山傳統文化「鹹水歌」與「醉龍」,雙雙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鹹水歌」是漁民操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漁歌,又稱「白話漁歌」。「醉龍」是中山、澳門等地民間特有的舞蹈,通常在浴佛節祭祀後的巡遊活動中表演。

醉龍老人成代表傳承人

新華社報道,「鹹水歌」與「醉龍」雙雙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而七十八歲的醉龍老人黃焯根,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公示名單。

「鹹水歌」是漁民操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漁歌,又稱「鹹水嘆」、「嘆哥兄」、「嘆姑妹」、「白話漁歌」。早在明末清初,「鹹水歌」就在珠三角一帶流行。當時人們為調劑生活,增加村與村間的友情,逐漸形成一種對歌酬答的習俗。各地多半在農忙之前或收成之後,搭起歌台進行比試。中山坦洲是珠三角地區「鹹水歌」的代表區域。

「醉龍」則是古代中山民間特有的舞蹈,源起宋代,盛於明清,流傳於中山的長洲、張溪、沙溪及澳門等地。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祭祀後的巡遊中,均會看到舞醉龍表演。

直擊豬流感最新疫情
詳情瀏覽on.cc《豬流感襲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