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贈米送暖月惠六千長者

經濟正逐步復甦,不少生活必需品亦悄悄加價,升斗市民每月均為衣食住行等開銷大傷腦筋,倘每月能省回數十元的白米開支,對清貧長者的意義尤為重大。東方日報慈善基金「粒粒顯關懷」贈米活動,每月透過逾八十間長者屋及志願機構,向六千多名長者送贈白米,每年逾二百萬元的開支有賴善長踴躍捐輸。

一個陽光普照的早上,位於慈雲山的香港聖公會慈光堂長者鄰舍中心內亦注滿愛與關懷,中心職員忙碌地準備每月一次的派米活動,不少長者更協助整理米包,發揮助人自助精神。

紓緩經濟壓力展歡顏

過去八年,每月風雨不改獲贈白米的李彩,每月都會在日曆畫上記號,「啲善長咁好,個個月都送米畀我哋啲老人家食,咁多年嚟幫我慳番唔少(買米)錢,得人因果千年記呀!」八十歲的李婆婆年輕時當工廠女工,收入有限,退休後需靠綜援維生,平日為「慳得一蚊得一蚊」,婆婆出入只以巴士代步,衣物亦自行以手清洗。不過,無論李婆婆如何精打細算,也難敵物價飛升,她說:「近年乜都貴晒,如果唔係唔使錢買米,一個月都唔使旨意食到魚同(豬)肉!」

贈米活動除紓緩長者經濟壓力,亦有助增強社交能力。八十五歲的鍾蘇為獨居多年,一向不擅交際,但自從受惠於贈米活動後,即增加不少接觸社區的機會,人也變得活躍起來。

東方日報慈善基金自九八年舉辦「粒粒顯關懷」贈米活動至今,全賴善長慷慨解囊,無私的捐助,讓受惠的長者感受未被遺忘的關懷。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請讀者繼續捐款支持,令更多長者受惠。

捐款編號:16333

痛失至親孤寡愁殮費專戶撥付不足之數助解困

六十四歲的羅錦成對妻兒疼愛有加,離世前一刻仍出席女兒學校家長會,詎料突然暈倒昏迷,留院僅一日便因腦出血死亡。家人面對喪親之痛打擊,更為家貧無力辦理殮葬事宜而惴惴不安。

「點解咁忍心,走得咁突然?你叫我哋以後點算好?」每當提及丈夫生前的種種,羅太即泣不成聲,並指丈夫身體向來壯健,即使患上傷風感冒,服用成藥便可痊愈,故對丈夫驟然離世一事至今仍未能接受。

「要供仔女讀大學」

羅太於九年前由內地來港與夫團聚,當時羅伯靠酒樓雜工一職維持一家四口生計,自數年前因年邁被辭退後,才改靠綜援維生。儘管經濟緊絀,但羅太從無怨言,「佢個人好好,好錫我哋!成日話點辛苦都要供對仔女讀大學!」

家庭遭逢巨變,分別十八歲與十六歲的子女亦在一夜間成長,加倍努力讀書,希望能早日自食其力。扣除社署發放的殮葬津貼後,羅太指尚欠九千元殮葬費用無力籌措,東方日報慈善基金已從無力殮葬專戶撥出不足之餘額,並直接向殯儀公司支付,羅太對基金及時施以援手致以無限感激。

捐款編號:11722

記者 柯翠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