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慈善基金贈米無遠弗屆
粒粒顯關懷長者讚不停

巿區的重建發展不斷進行,不少舊屋邨難逃重建命運,原有的文物變成港人集體回憶,但舊區長者需面對清拆搬遷等現實問題。東方日報慈善基金「粒粒顯關懷」贈米活動無遠弗屆,不受重建影響,每月繼續透過逾八十間志願機構及長者屋向清貧長者送贈白米,令受清拆搬遷影響的長者繼續受惠。

記者 吳琰玲

長沙灣蘇屋邨有近五十年歷史,為老牌公共屋邨之一。自○六年納入重建計劃後,居民於去年年底已陸續遷出,但當中仍有逾百名長者透過蘇屋邨長者鄰舍中心,獲「粒粒顯關懷」贈米活動每月送贈白米。

現年七十四歲的張芳為蘇屋邨第二期清拆戶,儘管現居單位已陳舊不堪,但婆婆對安樂窩仍依依不捨,更擔心十年前購置的煮食爐及熱水爐制式過時,搬屋後難以使用。而為了節省分毫,自清拆計劃開展後,婆婆已四出收集鄰居丟棄的舊傢俬電器,「雖然攞綜援有搬遷津貼,但搬屋要花好多錢,都擔心唔夠,所以依家開始要慳住使!」

「慳到錢買生果好滿足」

患有高血壓及白內障的張婆婆,除承受搬屋壓力外,同時亦時刻為醫療費而頭痛,「政府門診個預約電話成日打唔通,病起上嚟惟有買成藥食,唔得仲要睇私家醫生,搞到啲錢成日唔見使!」猶幸數年前開始受惠於贈米活動後,張婆婆每月便可省回數十元,得以紓緩經濟壓力,「間中可以慳到少少錢嚟買生果,已經好滿足!」

「依家搵食咁艱難,個女冇嘢做,個孫又讀緊書,靠女婿一份工維持,我都唔想加重佢哋負擔!」七十三歲的陸五妹,自退休後便靠獨生女兒供養,並以微薄積蓄與生果金幫補生計,惟連月來物價高漲,陸婆婆坦言「啲嘢愈嚟愈貴,想買五蚊魚都好難」,為免加重女兒負擔,除節衣縮食外,日常生活亦盡量「慳得就慳」。

陸婆婆原居於海棠樓,受清拆影響,去年年底獲編配元州邨單位,面對龐大搬遷開支,婆婆不斷「諗計」,除將逾十年的傢俬原封不動搬到新居外,更託友人協助簡單裝修,才能順利遷入新居。對於基金每月送贈白米,陸婆婆坦言為長者之福,並大讚活動非常有意義,「啲飯軟硬適中,仲幫我哋慳咗幾十蚊買米錢,真係好難得!」

捐款編號:16333

女童求助運費換臍帶血

現年四歲、香港出生患有罕見「白細胞黏附分子缺陷症」的尼泊爾籍女童Limbu Savyata,因白血球內欠缺CT18因子,自出生後已多次受感染及發高燒入院,小小軀體更遍布膿瘡留下的痂痕,性命隨時不保。早前幸運地在美國尋得合適臍帶血,惟運送費用高達二十六萬元,經報道後,累計至今共接獲善款近三萬元,惟與目標金額仍有大段距離,令移植手術遙遙無期。

Savyata的母親Shasi對港人慷慨無私、向少數族裔伸出援手大表感動,希望讀者能繼續雪中送炭,挽救獨生女兒一命,「Savyata天生活潑,惟每當受感染留院時,卻常因抽血而痛哭,眼見女兒受苦,我們(兩夫婦)更寢食難安!」

倘未能移植 百分百死亡

瑪麗醫院兒科專科醫生李子良表示,倘Savyata未能接受骨髓或臍帶血移植,於廿歲前受感染的死亡率會高達百分之百,「過去不斷抽血同注射(藥物),Savyata好多血管已經塞咗,所以依家每次搵血管打針佢都會好驚同喊得好犀利!」

Savyata的父親最近加入失業大軍,一家三口僅靠任職侍應的Shasi維持,為讓女兒及早接受手術,夫婦曾經向親友求助,但仍然難以籌集足夠運費。信奉印度教的Shasi只能每天向神靈祈求,保佑女兒能盡早接受移植手術,康復過來。

捐款編號:11210